上传时间:2016-11-8 9:46:54
随着跨境行业的进入者越来越多,铺货产生的问题逐步产生,推广成本也逐步增加。无论是搜索引擎的广告、还是论坛、社交渠道,成本都在增加。对于多品类运营的跨境电商,如果只有运营和销售能力的话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砍SKU,砍掉那些长尾,且供应链无优势,市场又竞争非常多,价格又很低的商品。
一个跨境卖家到底需要上架多少SKU,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考虑:团队的运营能力、采购能力、品类扩张能力。
一、基于团队运营能力管理SKU
一个团队能管理多少SKU是可以算出来的,团队管理SKU数可以用人力的方式进行计算。
举例:一个运营人员假设可以管控500个品,管控是指描述、图片、定价。这都是硬成本,描述和图片是人工可以做的,一天上新100个,一个人每天写描述30个,图片10个,一个人力按5000元每月算,大概上新一个SKU是60块钱,也就是每天的上新成本是6000,按照网站上新商品是1万个,百分之一的调整度来看每天需要上下架100个商品。也就是每天这个成本就是6000。推广方面考虑同质化商品的问题,推广的商品也一般是固定个数的。基于上面计算的只要有足够的人维护就好。
二、基于品类扩张能力管理SKU
砍SKU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,这样直接的结果就是品类减少,商品维护和推广成本都会降低。而另一种做法就是品类调整在某各品类做大做深,独立出其他的品类独立运作,不是砍SKU,而是独立出一部分SKU去新站做。
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环球易购,开始的3C卖家,从2013年开始独立出服装站,2014年开始大爆发,出现了诸如sammydress,dresslily等多个独立的服装站,而3C品类细分出igogo这样只卖西班牙的独立手机站。这种玩法就不是简单粗暴的砍SKU降低成本,而是增加SKU,再次扩展,利用原始累积的低成本运营能力,包含物流,售后等沉淀的优势扩展另一个品类。
三、基于采购能力管理SKU
采购能力是另一个制约因素。卖的东西要试错,要长尾,而采购未必在大量的SKU下搞定回货问题。电商行业一般都是销售驱动的比较多,市场卖什么品、卖多少有很多的不确定性,这是和传统行业有很大不同的,电商在营销端变化非常大,互联网的无界性导致可以聚集世界多个地方的人在你这里购买,导致短期销售特别大。
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,平时可能不卖,一下就卖很多。这样一来采购的问题就来了。备货的话,大量的长尾商品,造成大量的库存,对资金的占用比较大,压力自然而来。
而常见的做法是对长尾商品,结合推广的策略,做零备货,推广和预计热销的少量备货。对长期无动销商品可以通过销售活动、礼品等方式进行处理,尽量让资金周转比较好。砍SKU的原因就是不想让长尾商品占用大量资金,而又不维护那么长尾的商品。
供应链市场是个瓶颈,在一个地区工厂数固定的情况下,产能是一定的,在某种工艺上就这几家工厂,如果你做一个品类,不考虑市场销售端,这些工厂能产出的商品数,商品类型总是一定的。
一般的工厂会供多个渠道,这样多个渠道就形成竞争关系。一个渠道卖爆了,而其他的渠道也跟着爆,工厂的产能就跟不上。生产数量跟上来,市场热度又过去了。比较灵活的方式是入股多家工厂,只要工厂一部分的产能即可。然后风险分散到工厂和自己两部分,而自己的风险又可以分散到多个工厂,这样的做法比较多。
点击了解C-WMS,仓库管理精细化。